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学术动态

兰州大学李正元副教授应邀为我院作学术讲座

[发布单位: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1-12-16]

20211213日晚,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兰州大学李正元副教授开展题为“多元一体”中国的区域关系路径——谷苞农牧互动共生论的线上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我院讲师包海波老师担任主持人,马克林教授担任与谈人,学院全体研究生参加听取了讲座。

讲座正式开始前,包海波老师简要介绍了人类学自20世纪2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后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总结了人类学在我国深化汉人乡村社会、侧重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的实践特征,说明了李正元老师将要呈现的讲座既是人类学中国化发展的结果,又是持续推进人类学对中国独有的历史、独特的社会文化现实进行研究的新视角、新路径的探究介绍。

 (包海波老师主持会议)

李正元老师的讲座发言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李老师先带大家走进“多元一体”的中国的学术脉络体系,由点到面介绍到生活中的农牧交融现象:从鸡蛋牛奶醪糟、鸡肉垫卷子到羊肉垫卷子、牛肉面都是西北旱作农耕社会的代表性饮食。再介绍到基于农耕社会研究来认识中国的思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施坚雅的从农耕社会的市场体系来理解中国,但是他的关注是针对中国的成都平原地区,缺乏对牧区社会的关注。基于牧区或内亚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中国这是一种二元分立的思维,割裂了整体中国内农耕和游牧社会的内在联系。

 (李正元副教授进行学术讲座)

第二部分,基于前人的经验借鉴,谷苞先生提出了农牧区位互动共生内涵。谷苞先生跟随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从事基础调查研究并且提出了农牧区位社会类型。主要有云南的稻作农业社会组织研究和旱作农业社会类型,其中在稻作农业社会提出的大公家极具研究价值,大公家是一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在农业社会的家庭中无论是婚礼还是葬礼大公家都要参加,它是当代社会连接国家和基层社会的中介。是共同体社会交织的产物。在旱作农业社会谷苞先生在甘肃旱作农村社会的调查呈现土地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并且指出会宁的旱作农业内部存在经济和社会分化,因为土地资源占有和分配并不均衡。旱作农业内部也不完全是只靠耕种,它是耕种、畜牧相结合的一种模式。李老师讲到谷苞先生的调查研究中,早在我国古代明清时期农牧区互动共生模式就已经出现,这是一种民族融合的体现,也是农牧之间经济互依的展现。

第三部分,李老师提出从迈向区域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中国。谷苞农牧区位关注到农牧区内部多元性,以及农牧区内在经济社会互动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其关注区域扩展长城之外所有的农牧区域,同时也不忘挖掘历史上农牧区域互动演变的格局。最后,李老师通过总结谷苞先生在农牧区微观经验研究基础,提出了农牧共生互动概念,这一概念不仅是理解中国区域关系理论,更是一种结合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研究办法。对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在评议答疑阶段,马克林老师认为李老师从农耕思路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思路。通过对农牧互动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学视角下农耕文化的独特价值,而且以饮食文化开篇是一个非常鲜活独特的视角。同时通过对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谷苞先生的解读呈现给我们农牧区位关系视角的价值,让我们了解到农牧区互动交融和农牧区位社会类型,探索了中华民族如何进行互动和整合,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大格局。

 (马克林教授进行点评与总结)


李正元副教授简介

李正元,男,湖南邵东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历史学学士,中山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人类学方向)20177月到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进行短期学术交流,20187月在日本静冈县立大学和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进行学术交流。兰州大学2019年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第五届“金拇指”大学生公益项目创新大赛最佳指导教师。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主持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各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学理论、宗教人类学和经济人类学。最近关注多民族接触地带文化交融的社会进程。主编出版著作《故土新知》,《四海同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录()》。

(撰稿:杨孔霞  摄影:张力丹  审稿:包海波 审核:李怀





专业院校:
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