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学术动态

西安交通大学卢春天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单位: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1-12-06]


2021122日下午,应我院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春天在腾讯会议上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名为“国外学位能否提升收入?——中国留学教育异质性回报模式的探讨”的学术讲座。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部分研究生在线参加。本次讲座由李怀教授担任主持人,兰州大学周亚平教授担任与谈人。

讲座伊始,卢老师指出自新世纪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与归国人数显著上升,本科以及上占留学人数总体的比重很大。而在现实情况下,这些留学归国的学子收入如何?根据调查发现持留洋文凭毕业回国后的人,因不了解国内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且国内人力资本折损显著,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收入,“海归边海带”屡见不鲜。

对此,卢老师提到,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留学学位获取经济回报的路径可能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留学阶段以及不同收入分位上呈现显著的差异,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导致劳动力市场要素配置失衡。据此,卢老师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在因果分析的框架下,探究本科、硕士、博士留学学位是否相较于国内学位经济收入较高,这种正向效益在不同分位点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卢老师提出了留学教育异质性的问题。中国教育高等教育市场存在着供给资源“泛、普、广”与市场需求“高、精、尖”的错配,受教育者难以实现人力资本向物质资本的转变,入学人数的上升加大了优质高校的入学难度。与此同时,“盼子成龙,盼女成凤”促使国外高等教育资源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家长的选择,海外留学群体日渐形塑为掌握优质资源、人力资本卓越的精英阶层,冲击着由财富继承、文化形塑、权力迭代交织形成的原有社会分层模式。而从留学教育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来看,留学资格考核的标准化测验和中国升学考核机制区别明显,不仅要求家庭具备足量的经济资本能力与惯习的塑造,而且在留学选择中也内生诸多的人口学特征,留学教育逐渐成为一个横亘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复杂问题。

其次,卢老师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总结现有的研究发现,已有研究对留学结果异质性讨论大致归纳为三个的研究路径和假说:赞助式模式-负向抑制回报、竞争式模式-正向促进回报以及混合式模式-优势正向劣势负向回报。三种不同的回报模式在不同的条下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同时,在理论层面、研究视角和实证方面,对留学选择及其异质性成果的分析研究仍然存在不足。

接着,卢老师针对上述分别产生负向抑制、优势正向劣势负向和正向促进的三种差异化留学选择模式,分别对应弱效、中等、强效三个筛选过程,做出假设并选取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和结论:本科阶段的留学选择呈“赞助式”模式,博士、硕士阶段则更多体现为“竞争式”模式,原因在于本科国外学位对个体收入的影响不存在差异,硕士就读于国外的个体收入显著高于国内个体,博士就读于国外为个体带来收入提升显著高于国内。

最后,卢老师提到本次讲座研究的内容也存在以下问题:只考虑了不同教育阶段、收入分位上留学回报的效益,忽略了不同留学地、短期培训与长期教育之间的差异;研究存在小样本问题,可能导致分位数回归结果存在一定的不足;构建了解释留学选择的竞争式和赞助式理论框架,但上述理论借鉴自代际研究领域,只讨论了横截面数据,理论的适用性仍需从代际变迁的角度验证。未来的实证研究者仍需在充足的数据支持上充分讨论。

讲座尾声,与谈人周亚平教授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并做出总结:卢老师将生活现象转换为学术命题,在社会科学中需要做量化研究的方面也具备很高的能力。从身边的社会事实出发,以非常严谨、规范的程序,展现了对社会科学丰富的想象力。从讲座中,也感受到卢老师将理论、方法和技术相融合的能力,并且在理论解释框架的建立上也体现了韦伯的理想型的分类方法,契合中国国内和国外留学的语境,运用严谨、扎实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进行论证,研究结论也很有价值。

 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向教授提出来自己的疑问,卢老师一一进行了深入回答。李怀老师对卢老师精彩的分享表示感谢,并对卢老师的讲座分享内容作了简要的总结,他表示卢老师此次讲座的分享给大家在选择留学与否时给予了很重要的启示,后续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卢老师的交流和探讨,对学生的教育和未来提升选择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探究。


(撰稿:马晓悦  截图:张力丹  审稿:尹广文   审核:李怀


卢春天教授简介

卢春天,1978 年生,福建龙岩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系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社会学,社会分层和流动,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近年来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学评论》《社会发展研究》《AMBIO》《Research on Aging》《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等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五十余篇。主持并完

成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渔业组织等课题10余项。2015年获得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7 年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9年获得陕西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业院校:
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