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学术动态

南开大学王星教授来我院作学术讲座​

[发布单位: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1-07-05]


2021624下午,应我院邀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王星教授在教学10号楼D区四楼报告厅作学术报告,主题为“何为好社会:中国社会治理的逻辑转型”,我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李怀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星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目前社会治理的热度和深度,从学理上来说,“治理”概念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即治理是一种结构、一个过程、一种机制以及一种战略;“社会治理”概念同样如此,涉及文化理念、制度安排、绩效评估以及策略选择等多个议题,属于一个学科跨度很大的研究领域。那么,到底“何为好社会”呢?

首先,王星教授以梁漱溟先生对于“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忧思引出“何为好社会”的主题,以“家庭为本”的概念和“交往情感的满足”举例说明了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好社会的简单愿望,并点名这些愿景的不完善之处,引出物质的丰富最多算是好生活,而不能是好社会,并区别了“理想社会”与“好社会”的不同——理想社会往往压制和抛弃了市民社会自身的“社会性”。

其次,王星老师介绍了孙中山、哈耶克和波普尔等任对于“好社会”的定义,从民主自由、社会责任、制度保障等方面阐释“何为好社会”;那么,学界对好社会研究存在两个变化趋势,一是“好社会”理论逐渐摆脱理想社会的建构野心后,更多是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理论指引,其间的社会政策应用性色彩日益凸显;二是在西方国家“规定国家与社会互动原则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成熟”。

最后,王教授提出了三个对于社会的评测模型并分别对此进行例证与评价:一是生活质量模型,它属于强调社会成员个体主观感受的评测模型,在政策实践层面上,提升生活质量逐渐成为了各地方政府重要的施政目标;二是社会稳定模型,其核心内容是考察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在社会稳定治理手段上,一般认为,稳定社会至少需要四个主要机制,即社会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节机制、民众利益表达机制以及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三是社会质量模型,该模型在社会福祉与个人福祉间划清了界限,强调集体认同和自我实现的统一,在社会质量模型中,“好社会”是兼顾社会公共性和个体性的社会形态,而且,“社会人”是社会质量模型的核心关怀。王星老师从当下中国的角度,提出了我们应逐步过渡到“社会中心式”治理模式,应在社会治理政策上给予指引等解决方案,全面总结了“何为好社会”以及“怎样提高社会质量”的问题。

  王星老师的精彩讲座引发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深思, 在讲座的尾声,老师和同学们就社会发展状况、社会资源整合等热点问题与王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李怀教授从家国情怀、扎根大地、视野宽广、学术忠诚四个切入点对本次讲座关注的重点进行了总结,以漳县女性参与社区治理为例引导同学们重新认知社会层面的变化,本次学术讲座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分析透彻,精彩纷呈,对进一步拓展我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有很大帮助。

(撰稿:胡悦  摄影:王苗  审稿:尹广文  审核:李怀)


王星教授简介:

王星,1979年生,江苏省连云港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南开大学工匠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社会福利理论、劳工社会学、技能社会学。现任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的社会学分析》,翻译学术著作《解剖社会福利运动》《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等。曾荣获2015年中国社会学年度好书奖、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第五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著作奖)”、三次获得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2018年北京洪堡论坛教育大会“青年学术之星”,2019年为深圳市宝安工匠评选开发的评价体系获得广东省工会工作改革创新一等奖。


专业院校:
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