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学术动态

“青年博士论坛”:我院巨浪博士作学术报告

[发布单位: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1-04-20]


2021415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博士论坛”系列讲座在教学10号楼D区四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我院青年博士巨浪作报告报告主题为“私人领域的公共化:一个藏族村落的空间社会学实践”,我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及个别博士生参加讲座,本次讲座由李怀教授主持李秀英副教授和尹广文副教授评议

本次讲座巨浪博士以自己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作为分享,这篇文章以一个藏族村寨为例,探讨旅游业如何将村民的私人空间公共化,主要以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空间秩序论为指导,列举了民宿经营者建立私人与公共的空间界限的若干案例,归纳了三种主要的经典类型,分析了从“出租几间房”到“出租整栋楼”之间的各种空间关系类型,提出的主要观点是:房屋是身体的文化边界。巨浪博士认为,空间的安排标志着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他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个主张,当前中国的乡村建设工作应当以当地居民的价值为导向。

首先,巨浪博士从社会学的空间转向解释了什么是空间社会学,紧接着说明了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他选了文旅产业中新兴的民宿村作为调查对象,这些地方人员流动性大,社会矛盾比较外显,易于访谈和观察,最主要的是这些村庄不可避免地遇到同一类问题,即本村居民如何与往来穿梭于家中的陌生人相处,从空间的维度来看,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私人与公共的边界在哪里,当本地居民的私生活被打扰后,如何拒绝“被入侵”?

巨浪博士在简单地介绍了调研的村庄嘉绒藏区的基卡依村后解释道,这种以旅游业为单一发展模式的地区很容易受到“资源诅咒”,即文化资源充裕的地方往往也会成为大量外来资本角逐的地方,这就导致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政府主导的特征显著;二是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成熟;三是接待户之间缺少合作,容易出现每家单打独斗的现象。同时缺乏合作容易出现抢客纠纷,乡村旅游资源不能形成互补的梯度结构,“家一般的感觉”、“深度体验”成为各家吸引游客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就要纷纷出让私人空间,让陌生的游客深入自己的私生活。

其次,巨浪博士用真实有趣的故事和精细的空间分布图就普通村民如何划分家和公共之间的领域,讲解了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出租几间房”,第二种“出租整栋楼”,第三种“婉拒客人进家门”。这三种私人公共空间关系基本代表了嘉绒藏族地区从事民宿旅游和民俗旅游之间的几种主要类型,它们的内在联系在于安全感的强弱。通过划分划定私人领域边界的这几种方式,巨浪博士讨论了在基卡依村空间变化的三种主要推动力:生产方式的转变,个体价值的彰显,媒体力量的推动。他还提到了2005年开始的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乡村住宅的风貌,2008年至2010年的灾后重建,正式带来了嘉绒民居扩建改建的高潮,急速的建设导致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个体化在藏族的乡村蔓延开来,相对应地个体化带来去神圣化和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神圣空间的分化。火塘衰落后,客厅兴起,客厅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提供了一个过渡地带,卧室给每个人带来了私人空间,巨浪博士把这种情况称作生活方式的去中心化。

最后,巨浪博士总结到,房屋是身体的文化边界,建立边界的动机源自安全感的强弱,私人领域的公共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陌生人走进来”伴随着“本村人走出去”,家庭空间变得“公共”了,居住者的生活、社交、精神信仰等需求都在社区、网络、神圣空间中得到了实现,空间变迁的线索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巨浪博士在文章的最后强调,空间社会学主张从日常生活的时空延伸关系中去寻找社会秩序,所以要走出山村,看看外部广阔的环境,找到更广泛的普世的东西。

在讲座尾声的评议环节,李秀英副教授就自己的感悟和启发做了评议,认为空间不只是物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社会性的统一体,并鼓励同学们要有吃苦的精神,做扎实的田野调查。尹广文副教授在评议中提到了专业的学科训练给我们带来了理性的思考,我们要关注新的社会理论动态,把田野调查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多读书,读好书的寄语和希望。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提问,巨浪博士一一进行了深入解答和回应。

李怀教授最后总结到,空间是一种实体、一种关系、一种产权、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权力,这个社会由空间组合起来,呈现立体化。他认为本次讲座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应该是做学问如何回到事实本身,因为无论是一个社会事实还是一个社会行动的后果,都永远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物理空间而生产出来的社会空间中。


(撰稿:吕银  审稿:巨浪  审核:李怀  摄影:张婷

 



专业院校:
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