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学术动态

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发布单位: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17-04-29]

 

2017年4月28日下午,学院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谢立中教授,在教学10号楼D区四楼报告厅做了题为《中国社会学家在研究取向上的分歧》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院长张润君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全体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谢立中教授以中国社会学家在研究取向上的分歧为主题,从成伯清教授的一篇网文——《中国社会学的三种取向》说起。首先,谢立中教授说明了成伯清教授关于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种取向:第一,越来越占据主流同时也有意识地抢占主流的定量取向,第二,越来越沉浸在中国社会历史脉络之中的定性取向,第一,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的实践取向。

其次,谢立中教授讲述了上述“争论”所涉及的几个面向:第一,定量研究取向——质性研究取向。指出定量研究取向并不等于定量研究,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前者则是一种主张,即被认为只有定量研究才是科学研究唯一适当的方法。同样,质性研究取向也不等于质性研究,后者也是一种方法,前者也是一种主张,即认为只有质性研究才是社会科学研究唯一适当的研究方法,两者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科学中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对立的另类表述。第二,历史研究取向——现实研究取。历史研究取向——现实研究取之间的对立也不等同于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之间的对立,而是两种主张之间的对立。历史研究取向主张以历史解释现实,从历史中寻求现实事物或事件产生变化的根源。现实研究取向反对以历史解释现实,主张以现实解释现实。第三,学术研究取向——实践(对策)研究取向。涉及“科学——意识形态”、“价值中立——价值涉入”等争论。学术研究取向认为,学术研究是价值无涉的,其成果不能直接为实践决策提供指引,而只能提供一些相关事实信息供决策者参考。实践研究取向认为,学术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其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因而是实践导向的。实践是价值相关的,只有站在正确的价值立场上才能获得正确的认知即真理。

再次,谢立中教授讲述了如何看待上述二元关系。定量研究的特征为量化、规模化、统计分析,适用于对事物的一般状况、发展趋势及相关关系进行相对比较精确的、数量化的描述分析,可以形成相关关系的判断但不能形成因果关系的判断。质性研究是质化、个案。意义分析,可以揭示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缺乏精确性,也难以形成对事物状况、趋势和相互关系的一般认识。两者之间应该是互补的而非对立的关系;历史研究的特征为,研究已经成为“过去”,无法被我们及同时代人直接观察的现象,只能借助于前人的观察来加以考察。现实研究特征为,现实尚未成为“过去”,可以被我们及同时代人直接观察的现象,可以借助于我们自己及同时代人的观察来加以考察;学术研究以学术问题为研究对象,遵守客观性原则,要求具有理想性。实践研究以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价值导向,要求具有现实性。

最后,谢立中教授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研究中的经验取向。经验主义取向认为,理论来自于对经验研究结果的归纳,理论只能跟在经验研究后面发展,只有通过经验被证明为与经验事实相符合的理论才是可以被接受的。理性主义取向则认为,理论不是来自于对经验研究结果的归纳,而是源于先验的理性推演,经验事实是由理论概念构建起来的,理论的正确性也不是依靠经验事实的检验来加以保证,而是依靠先验理性的逻辑推演来加以保证。理论确实不是来自于对经验研究成果的归纳概括,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立性,所以经验研究不能替代理论研究。但理论也不完全是个人理论推演的结果,先验理性并不能确保其推演结果的正确性。理论的正确性只能来自其所属的话语体系,其所属的话语体系为该理论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命题。人们运用这些概念和命题来构建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这些陈述的正确性需要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来检验,但其正确性只有在话语体系中有效。

本次学术讲座内容丰富,观点明晰,谢立中教授还就听座师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听讲师生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争论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张润君教授对学术报告会进行了总结。

                                              (撰稿:于泽慧,审核:李怀)

专业院校:
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