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学术动态

第四届西北社会学论坛在西北师大举行

[发布单位: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3-09-12]


99日上午,第四届西北社会学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幕。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校长、党委副书记王占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张翼研究员出席开幕式;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建民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社会学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西北师大师生代表参加。

王占仁在致辞中表示,经过25年的建设与发展,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已基本形成了社会学、社会工作本硕以及“西北地方治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为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此次论坛的举办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借助此次学术盛会,积极参与讨论,分享意见建议,为西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张翼代表中国社会学会向西北师范大学对此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回答好这个问题是西部乃至全国社会学学者的职责所在,希望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大有可为,与西部地区各高校的社会学学科共同努力,将西部地方社会学实践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地域性学术共同体。

  会上,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张文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王春光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第八、第九届副会长萧放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叶敬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文军教授,兰州大学社会评价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陈文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黎明教授,分别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社会》《县域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关系》《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不确定性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包容、开放与城乡融合发展》《户籍歧视、区域差距与收入不平等》为题作主旨报告。

作为西北地区社会学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本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西部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基层城乡数字社会建设等方面共设立6个分论坛。

分论坛一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实践”。北京师范大学董磊明教授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核心、全面发展,城镇化下半场的主力军应该是中西部县城,着重发展县域产业、加快更新产业布局,同时应当重视加快县域公共服务的提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卓副教授认为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三者有机结合,各自发挥作用才能促进乡村振兴。石河子大学田振江副教授以新疆某村为个案,分析了旅游增权视角下乡村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三生”空间的重构的经验和困境。西藏民族大学刘红旭教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进行了梳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与深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脉络中的中国智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田晨曦同学以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典型村庄为例,分析了现代乡村合作的实践理路,着重分析了袁家村合作得以可能的实践路径。新疆社科院杨富强研究员聚焦新疆农村的现代化实践,指出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新疆农村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央和国家支持,更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石河子大学卢云龙子老师基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社区的产业振兴实践剖析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梁哲同学以东北某典型县的木耳产业发展历程为研究材料,分析了农业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的行为逻辑。陕西师范大学邢若飞同学沿着教育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的教育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

分论坛二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中南大学潘泽泉教授从时间空间关系上的演化逻辑出发,提出了时空要素在城乡关系中的社会学转型范式。东北师范大学刘迟教授详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空间实践的启示与思考。西北师范大学的孙特生教授分析了甘肃省域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并提出推动实现碳中和愿景长效路径的建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靖副教授从日常生活与生活治理转型的视角提出构建“生活共同体”的社区治理体系,实现“易扶社区”的整合与组织,达到安顿人心、构建良性生活秩序、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的目标。西北农林大学康宇兰同学认为,县域治理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而在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与复杂的乡村现实之间,制度实践面临诸多困境。西安交通大学赵文龙教授认为伟大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根基在于乡村社区的振兴,而乡村社区的活力与朝气在于基础教育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良灿教授提出了发展集体经济对于重建社区的可能性,并以田西村集体经济的现实为例进行分析。石河子大学原珂副教授从类型学视角下,对社区基金会多样态发展成因及其优势进行比较。内蒙古大学段清健同学通过对一个移民村案例的分析,梳理出乡村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意识、情感意识、利益意识三条途径。兰州交通大学张亚龙同学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

分论坛三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卢春天教授从出身选择、技术选择、政策选择三个核心影响因素出发,指出中国教育体系的分流化程度偏高,且教育分流程度正向预测了学业成就,能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学业成就不平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王锡明以“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需从‘五大方面’发力”为题作了交流发言,围绕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阐述了产业发展、制度建设、文化保护、法律意识、教育五方面内容。兰州大学王雪梅副教授认为流动能够显著提高西北农村妇女与丈夫分享家庭决策权的可能性,分享家庭决策权能够显著提高西北农村妇女的幸福感与家庭地位。陕西师范大学田雄副教授讨论了乡村市场运营的多主体关系生成与资源整合,以及乡村基层政府与运营商的互动规则。陕西师范大学张华龙博士就政府部门与社区权责不对等、社区承担过多行政事务、属地责任进行报告,讨论了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地位。兰州大学周亚平教授认为各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程度对居民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省级层面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公共政策效果对居民幸福感和国家自豪感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新疆大学逯浩副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工作形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社会工作”两大知识体系与实践路径,两者共同构建起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与知识体系。西北师范大学王琪瑛副教授认为经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相对收入的差异对幸福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差异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祖远同学提出了小农户的三种参与样态,发现小农户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参与样态,而参与样态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富民效应。西安交通大学牛龙同学发现身体塑造主要体现在强化自我认同与塑造理想身体两方面,分析了性别秩序建构的三个方面。

分论坛四的主题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晓峰教授提出了乡村三元治理结构,分析了乡村三元治理结构的形成机制、实践效能和意外后果。武汉大学吕德文教授在“基层”的学术建构基础上,详细解读了基层研究的范畴、路径和方法,认为基层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知识生产路径。西北师范大学侯顺斌老师从话语分析视角提出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反思,提出了将社会工作话语权回归到“主体性”、促进本土化的可能性。北方民族大学海云志副教授分析了国家规模的不同结构图景及演进路径,总结了历史上单一制超大规模国家治理教训。西北师范大学蒋睿老师的研究发现,“人民警察”发展为兼具干部身份与职业身份的复合型警察身份结构,地方政府以警衔授予权限为基础与中央展开公安人事管理权的竞争。南京大学陈家建教授通过实例提出了社区财政如何运行与应对的思考,认为社区财政具有二元属性、行政导向与自治导向共存,社区研究要先做基础分析,再做宏观分析,增进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世勇副教授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分析了指标管理的应用,讨论了其中的非预期后果,强调政治压力、限期完成和指标管理共同构成的政策执行环境。西北师范大学谢丽丽副教授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的治理情况,强调了种际正义、地域正义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甘肃农业大学王小川老师考察了“枫桥经验”下的安多藏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改进路径。西北民族大学曹义杰老师分析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体系的建构路径、治理机制与困境。

分论坛五的主题是“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安徽大学吴理财教授认为农民文化生活的变迁经历了一个公私失衡的变化,文化建设应当作为乡村社会建设重心。厦门大学黄晓星教授提出,文化动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着城市更新,凸显了城市发展从传统经济维度向文化和社会维度的转型。陕西师范大学常亚慧教授基于乡村教师离乡奔县的现象分析了乡村教师在流动中的折中选择逻辑。甘肃政法大学任文启教授分享了基层社工站如何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促进五治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王国渝老师从文化能力的层次性讨论了社会工作者不同于人类学家对于田野工作的要求。青海民族大学关丙胜教授通过柴达木地区移民乡村的具体案例剖析了该类乡村的持续发展与振兴困境。西北师范大学李秀英副教授分享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地关系中的嵌入与再嵌的田野故事,展示了统一的生态话语和制度安排如何使诸多关系达到和谐。中央民族大学张彤彤同学分析了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制度逻辑,阐释了内卷化产生的原因。

分论坛六的主题是“基层城乡数字社会建设”。吉林大学董运生教授基于620余县数字乡村建设的调查指出了技术治理中的乡村建设困境,论述了乡村治理的基础是找回建设主体,重建熟悉社会。西安交通大学陈江华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与县域中国、从文字下乡到数字下乡、县域数字化转型创新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数字乡村建设。西北师范大学尹广文副教授通过扎实的田野研究,对数字乡村的背景与实践进行分析,展现出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影响与优化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胡卫卫教授从坂里乡“数字坂里”基本概况切入,分析了“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行现状与后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范凯文同学从乡村能人组织化角度补充了一种关于科技下乡的观察与分析思路。兰州大学唐远雄教授认为,技术对于就业的“破坏效应”是无法避免的,面临这种情况,既应当持续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应当减少由于变革所导致的消极影响。陕西师范大学陈航英教授通过洛川苹果产业这一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了乡村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实践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春凯教授基于全国11个省区村庄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村庄内部的社会性要素对农村居民数字乡村治理参与的影响,以及数字下乡背景下技术治理与村庄社会的内在关联。西北民族大学王家梁同学通过技术反噬与点亮黑箱这两个维度分析了数字化建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风险与机遇。探讨了数字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第四届西北社会学论坛是西北地区社会学领域中的一次盛会,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既展示了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活力,亦极大提升了西北地区社会学领域的学术合作与学术交流水平,更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知识贡献和智库成果。

                      

                                   (供稿:尹广文、蒋睿 审核:李怀)

          



专业院校:
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