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学术动态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单位: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2-07-04]


2022627日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为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传统节日的构成与研究方法”的线上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李怀教授主持。

节日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共享的、为我们所熟知的事物。讲座伊始,萧放老师先将节日分为“传统节日”和“现代节庆”两类,澄清了这两类节日之间的区别,他指出传统节日是与自然时间相契合的节日,具有特定的风俗活动,因而他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传统节日。

讲座切入正题,萧老师首先介绍了传统节日体系的形态,即汉魏后,中国的岁时节日构成完整的人文时间体系,从元日到岁除年度时间段落中,节日的分布均匀有序,这个节日体系的基本构架是四时有节。萧老师将传统节日按照季节属性、活动内容、节日性质等维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再根据这个维度具有的意义考察各个节日的内在涵义。萧老师特别强调类型学的方法,认为这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接着,萧老师指出构成传统节日的核心要素是节日传统,节日传统可归纳为节日物质生活层面、节日社会层面和节日精神生活层面三个方面。这三大层面也可进一步归结为五大要素,即信仰、人伦、传说、饮食、娱乐。其中,信仰是节日发生与传承的重要动力;人伦是节日社会运行秩序原则;传说是节日习俗传承的历史依据与文化力量;饮食是节日的物质象征;娱乐活动是节日活跃的灵魂。

最后,萧老师重点呈现了传统节日的研究方法。他指出,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有形态研究、属性研究与历史研究等不同角度,因为研究视角不同,因而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各有侧重。形态研究可以从内部形态结构和外部形态两个视角出发,需要使用结构分析法与文化分析法;属性研究需要对其文化属性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的是文化分析法;历史研究则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与过程分析法。接下来,萧老师以冬至这个传统节日为例,展示如何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冬至节进行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萧老师不仅使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作引证,而且分享了许多相关的民间饮食与习俗传说,为讲座更增添了一份趣味。

在提问互动环节,我院师生踊跃地与萧老师进行交流与讨论,萧老师也作了丰富的解答。师生共享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学术盛宴。

报告结束之际,李怀老师再次感谢萧老师精彩的学术报告,强调萧老师的讲座内容既丰厚又有趣,为在场的师生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民俗学课程,其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很有启发性。本次讲座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开阔了与会学生的学术视野。


(撰稿:张奕柠 摄影:张力丹 审稿: 尹广文 审核:李怀 )



主讲人简介

萧放,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民俗学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兼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与社会治理专委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岁时节日文化、传统礼仪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社会治理等。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等多项政府与行业学术奖励。


专业院校:
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