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学术动态

华东理工大学仝利民副教授为我院作学术报告

[发布单位: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0-10-22]


2020年10月20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学术月”系列讲座在教学10号楼D区四楼学术报告厅举行,邀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仝利民副教授主讲,题目为“从‘碎片化’到‘一体化’:关于智慧养老的再思考”。我院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部分教师参加讲座,马克林教授主持。

仝老师针对智慧养老问题从三个部分进行了分析阐述。

第一部分:分析了传统养老体系的“碎片化”结构性问题。从养老现状加速改变养老需求转型升级以及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两个方面对传统养老体系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端有养老理念不积极医疗保健不理想生活照料不稳定紧急救助不及时情感慰藉不到位等具体表现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94年,是传统家庭养老阶段,即主要依靠依靠家庭提供的非正式照料;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2000年,是制度化嵌入式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人口迁移、计划生育、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养老服务的压力开始呈现;第三阶段从2000年到2013年,是明确统筹发展阶段,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社会化养老服务压力开始凸显;第四阶段从2013年到2017年,是整体精细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政策供给在各个方面呈现精细化发展态势;第五阶段从2017年至今,是全面融合发展阶段,开始进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新阶段,提倡重点转向服务供给侧改革。

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碎片化”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管理机制的碎片化,表现在政出多门,信息、服务的各自为政。第二,供给机制的碎片化,表现为缺乏市场准入机制、服务标准机制和需求评估机制。第三,供给主体的碎片化,即各主体利益交织,缺乏协调合作机制难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服务定位模糊边界不清,结构失衡。第四,供给内容的碎片化,存在缺乏计划性全面性连续性居家医疗保健类数量种类单一重物质轻精神以及医养结合的政策制度不衔接各部门认识程度工作合力不强的问题。第五,发展理念、政策导向的偏差,出现了唯商品化、机构化、技术化的倾向。

第二部分:对“一体化”“整合照料”模式进行了具体阐释首先,对“一体化”“整合照料”模式的本质要求做了分析,提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需求巨大且具有全面性、层次性、连续性、长期性等特征。如何以老年群体为中心,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内容,统筹管理各类供给主体,建立健全协调性的供给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是新时代的要求。同时“一体化”理念下的“整合照料”模式强调以需求为中心,协调合作,提供高效和有质量的综合性服务,成为了当前全球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其次,论述了老年人为中心“一体化”整合照料模式的内涵:认为“整合照料”是对社会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回应将不同的照料资源整合,使处于碎片化照料中的个体达至健康和社会照料的理想化水平。最后以日本老年“整合照料”为例,进一步深化剖析了一体化整合照料模式的内在特征。

第三部分:仝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关于智慧养老的一些具体思考。包括对智慧养老概念的理解、智慧养老的优势、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等等。仝老师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对智慧养老提出了两种理解:一是技术手段的智慧化,二是人的智慧化,即服务提供者应该有如何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智慧以及老人应如何使自己安度晚年的智慧。养老的本质是服务,而养老服务的最大特征是人本,人对人带有情感的近身服务是其基本形式。所以,再先进的技术都不可能代替情感、代替近身服务,智慧养老既要有技术的精度,更要有人文的温度。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参会同学提问,仝老师以多年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素养,幽默风趣地作了解答和回应。

撰稿:姚榕 王瑞 审稿:马克林 审核:李怀)


仝利民教授简介

仝利民,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福利与保障,老年保障与服务。担任慧修教育科技公司高级督导;上海乐耆社工服务社理事;上海益心公益服务社理事;上海盛力公益基金会理事。


专业院校:
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