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建设  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来我院作学术讲座

[发布单位: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19-07-11]

   

    应学院邀请,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马凤芝教授于201975日下午在10号教学楼D区四楼报告厅作了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社会工作与脱贫攻坚: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讲座。我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200多人参加了学术讲座。李怀教授主持这场学术讲座。

    马凤芝教授从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实践出发,依据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2017627日出台的《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性意见》,结合党的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现实学景,提出了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治理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或冲突。

    马凤芝教授指出,脱贫攻坚是一种贫困治理,社会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通过土豆与食用菌两个生动的案例,形象地揭示了反贫困社会工作存在主体性不强的问题,演变成为保姆式扶贫反贫困社会工作的介入,充分考虑求助与受助之间关系的评估,将求助、受助与助人活动看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认为求助/受助行为具有三个基本元素:个人/家庭有问题或需要时;有人承诺给予时间、努力和资源从而能满足需要及使问题有可能缓解或解决时;当事人直接寻求他人的援助。在现有的脱贫攻坚事业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低度使用专业服务专业服务使用不足的问题,助人者与受助人之间的关系也往往难以达到所期待的美好效果。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助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特别是脱贫攻坚社会工作服务中应当:第一,明白自己从事服务的动机——服务谁的需要?第二,懂得求助、受助和帮助对人的意义,个别化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及行为实现方法。

    马凤芝教授集中讲述了中外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启示,从以人为本正常化趋向能力为本的服务观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角度勾勒了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贫困治理的理念、范式和实务框架。

    通过马凤芝教授关于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脉络的详细讲解,让我们更准确的认识了社会工作与脱贫攻坚的关系,尤其为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从事实务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文稿:罗晓娥  秦一娇   图片:夏超  审核: 怀


专业院校:
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