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建设  学术交流

我院举办“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高端论坛

[发布单位:人员机构    来源: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17-06-25]

    国家近年来提出“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布局,使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领域更加突出,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西北民族地区处于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黄金段,有关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的研究既是推进“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重大问题的理论关切。

    为了更好地反映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的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高质量的交流平台,2017723日至25日,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了“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高端论坛,学校副校长田澍教授代表学校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并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宁夏大学、郑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以及《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行政论坛》和《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等杂志社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并发表学术观点,150位师生旁听了学术会议。

       

    此次高端论坛分为大会主题学术报告、主题圆桌论坛、主要学术成果总结三个部分。624日上午,大会主题报告在专家楼会议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康之教授作了《社会治理的个性与共性》的发言,张教授从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民族关系状况的变化入手,梳理了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历程与我国的差异,探讨了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共性和个性之间出现冲突的必然性,进而对我国现有的民族政策展开反思,并结合自己研究官僚制结构提出的“中心——边缘”理论对民族关系进行深入阐释,提出基于不同民族“个性”的相互承认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发挥引导型政府职能,实现包容差异与合作共赢。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宗礼教授对张康之教授的学术报告做了评论:张老师用他非常深厚的哲学功底探讨了社会治理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一是从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对比中来看待我国民族关系问题,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历史是不同的,西方国家尽管在中世纪的时候是一种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的状态,但是从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1617世纪以后就建立了民族国家,它把内部的差异性消解了,建立了各方面都是同一的民族国家,而中国虽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所谓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这个统一的国家却是以承认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因此,对民族地区的治理与发 展而言,在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共性和个性之间势必存在一种张力。二是张教授指出,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方面有一个概念叫作少数民族和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定义实际上一直是不清楚的,这种说法会引发不同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心理上的冲突。三是张教授从他研究科层制结构(也叫官僚制结构)的心得出发,发现了中心和外围或者是边缘和中心的理论,尽管这个理论确确实实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以后拉丁美洲的一些学者早就提出来了中心——外围理论,后来沃勒斯坦发展为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半中心和边缘的理论,早就提出来了,但是对张教授来说这是他的一个独立发现,因为他还没有接触西方的这些理论的时候是在他自己研究科层制结构里面发现的,然后用来解释一些问题。在解释过程中实际上也就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因此要想使得各个民族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公正的发展就要改变这种结构,改变这个结构才能做到尊重各民族、各个地方的差异性,尊重这种差异性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包容,所以他提出差异、包容、合作及引导型政府治理的理念来解决我们面对的多样性和共同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随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向平教授作了题为“西北民族地区治理秩序的叠加构成——以民族性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资源的共享为中心”的主题报告,他以回族地区为例,分析了体现“国民性”的国民教育与体现“民族性”的经堂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断裂问题,认为神圣的经堂教育与世俗的国民教育不能走二分法的对立路线,而应该探索二者相得益彰的互补路径,李教授同时对民族关系发展中的诸多行政化倾向展开了反思。我院路宪民教授在对李向平教授的报告做了评论:对于存在多元社会构成和文化、宗教特殊性的民族地区,如何在协商、合作的基础上达成社会秩序这一目标,李向平老师教育这一现代社会的重要设置,在探讨教育在职业获得、社会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以民族性职业教育为抓手,试图在民族的经堂教育和国民教育之间架起桥梁,突破传统的神圣和世俗之间的对立,寻找双赢的第三条路径,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的思维境界。李老师的报告视角独特,视野宽广,逻辑缜密,不仅给我们思维方式上的启示,更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和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624日下午至25日上午,“主题圆桌论坛”在教师发展中心进行,与会学者围绕“政府治理研究”、“社区治理研究”、“社会发展研究”和“学术发表”四个主题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宁夏大学任军教授、青海民族大学李毅教授、北方民族大学李存林教授和我院岳天明教授分别担任主持,29余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在“政府治理研究”主题下的圆桌发言中,何文盛教授对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预算进行辨析,提出将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实现财政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张定安研究员就放管服改革作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讨论;张文礼教授从科层制机制、市场机制方面就对口支援的政策实践展开反思,探讨了二者耦合发挥各自优势的必要性;李勇近副教授结合调研情况探讨了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流向生产需求、非生产需求等使用问题,并对其寻求理论解释;李毅教授以青海省藏毯产业为例分析了地域文化嵌入型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左宏愿副教授从阶级、族群与国家的交错关系中对族群混居城市群体形成的结构性机理进行剖析。

        

    在“社区治理研究”主题下的圆桌发言中,刘敏教授从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入手,区分了社区治理与以往社会(社区)管理在主体、过程、结构、方式方面的差异,并对民族地区社区治理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强社区的主体和自我调节功能、深化社区居民自治、激发社会活力、畅通以改善少数民族居民民生为目标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基础上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心理干预机制、完善民族社区矛盾调节处理机制、在民族社区的多样性基础上健全居民权益保障机制、立足于民族社区地理地貌环境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以及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北方民族大学海云志副教授结合对回族社区宗教影响人士参与社区治理的实际探讨了政府主导下对多元主体的吸纳、调控与协商路径;朱松梅博士在成本——收益的框架下从激励、约束两方面分析社区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不同思路;西藏民族大学刘红旭副教授就西藏城市社会治理公众满意度的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了汇报和分析。

    在“社会发展研究”主题下的圆桌发言中,王宗礼教授阐述了当前学界探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国家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倾向,指出了各自的误区所在,倡导坚持国家主导地位的同时吸纳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中的社会参与治理,即建立一种国家主导的、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治理”的要义所在。因此,在探讨西北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的时候,就必须要从国家建构的视域来入手。王教授指出源自西方的国家建构理论是否适合解释中国国家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基于中国是否要经历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就应该建构统一的民族国家,即现代国家。这种民族国家的建构应该从民族建构和制度建构两方面推进,对应解决民族国家和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在实践中又可以拓展为四个问题,即民族建构、民主建构、国家能力建构和国家精神建构。在国家建构的视域中,西北民族地区存在如下四对关系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并解决:共性与个性、国家的统一领导权和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权、一元和多元、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问题。随后,我院白列湖老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包容性治理作为西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变革新向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马克林教授结合在临夏地区的实践调研分析了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社区格局的特征,认为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居住格局应结合地域特征、民族特征进行调整;成亮老师结合民族村落的具体规划实践呈现了基于养生休闲主题的藏区村庄“旅居”模式的构建;王琪瑛副教授在族群二元性与城乡二元性相互交织的背景中分析得出少数民族新生代农名工的认同困境较之汉族农民工更为复杂,验证了民族因素、宗教因素对其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罗强强副教授对民族地区嵌入式发展中的内卷化问题展开分析,杨小梅副教授具体探讨了社会组织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路宪民教授在点评中充分肯定了资深专家和研究新秀在此领域内不同的贡献和影响力,倡导对共同关注的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

    在“学术发表”主题下的圆桌发言中,《行政论坛》杂志副主编于健慧分享了对当前行政学研究热点的认识,倡导学界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状、把握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深度把握我国行政学演进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并结合审稿体会就学术论文写作在选题、论证、格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公共管理学报》主编米加宁教授作了题为“《公共管理学报》需要什么样的文章”的发言,认为一篇好的学术文章就是用学术语言讲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真实的、中国的故事,好的学术文章应该具备如下要素:概念构建清晰、逻辑关系明确、解决了有限问题以及思想、方法和工具的统一,米教授强调“规范的研究一定是真实的研究”,即问题、研究起点、方法、工具、结论的“真实”,并就发表文章的几个误区分享了个人观点;《甘肃行政学院学报》主编罗梁波教授作了题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治理研究——研究方式的可能空间及方向”的发言,认为公共治理精神的核心是人文与科学并举,学术研究需同时在技术、形式和价值三个研究取向上实现整合,倡导学习、自我批判和开放的研究态度,强调实证研究中思想较之于技术的重要性以及未来质性研究中把官场变为田野的构想。哈尔滨工业大学米加宁教授、甘肃行政学院罗梁波教授、宁夏大学任军教授、我院孙健教授、岳天明教授和路宪民教授先后进行评论。

    最后,张润君教授和李怀教授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发言。张润君教授指出,本次高端论坛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西北民族地区实践,集中探讨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的理论、经验与方法,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与会专家对做好西北文章、讲好西北故事、贡献西北力量贡献了学术思想,并对参会专家学者对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李怀教授说道:本次学术会议凸显了“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高端论坛这个主题,从三个方面体现“高端”内涵,第一,与会的各位专家都是“高人”,不是教授也是博士,其中,一部分是“名人”(国内一流的著名学者),一部分是“能人”(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中年学术骨干),还有一部分是“新人”(初展学术才华的青年才俊);第二,与会专家发表了“高明”的话题,各位专家通过精心准备,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完整的呈现给与会学者或学生;第三,会方主办方的服务意识“高”,各位参与会议服务的师生亲力亲为,齐心协力,从机场接送、会场布置、材料印制、餐饮服务,地图导引等方面体现了良好的服务意识,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同时,李怀教授也对本次论坛在场地、时间安排和服务等方面的不足也提出了反思和检讨。

    本次“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高端论坛的成功举办,受到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师发展中心、博物馆和我院团学、研究生等的大力支持,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我校师生贡献了一场专业性强、有研究深度、并充满现实关怀的有温度的学术大餐。

 

                                                                                                          (撰写:王海峰,审稿:李怀)

专业院校:
管理机构: